
從“青島最低點”到“青島最高點”, 聽國信工程師講述青島建筑故事 | 致敬奮斗者

當年正在建設中的膠州灣隧道。
青島再添大體量建筑體——紅島國際會展中心。
369米高的海天中心建成后將成為青島第一高。
文/半島記者 于紅靚 圖/受訪者供圖
建筑是城市的符號,從建筑出發能快速了解一個城市的變遷。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,青島從膠州灣東岸的帶狀小城,一路東移、北進、西跨,從島城到灣城,迅速向一座舉世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大踏步邁進。這其中地標性建筑不斷涌現,流亭機場、青島大劇院、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、青島國際會展中心、膠州灣隧道、膠州灣大橋、海天中心、膠東國際機場……可以說,青島建設實現了深度和高度雙突破。膠州灣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有82米,即將竣工的海天中心將達到369米,在兩大地標建筑的建設中,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。
“摸著石頭過海”
挑戰國內首個海底隧道
今天,從青島到西海岸新區,只需要短短的幾分鐘,這個突破得益于膠州灣隧道。作為海底隧道的建設者,那些建設時光,國信集團工程師、全國勞模王希浩仍記憶猶新。
全國勞動模范、海天中心項目部副經理王希浩
當時國內還沒有一條已建成的海底隧道,這意味著沒有可參考的案例,對建設者來說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,但這恰恰也是很多建筑師們夢寐以求的機會,用王希浩的話說“錯過就不再有了”。“海底隧道在海底下,頂上是汪洋大海,整個隧道要穿越的地質十分復雜,最好把什么都搞清楚,但恰恰在海底下,又很難把它搞清楚,而且一旦出問題,它將是滅頂之災。”為了搞清楚海底隧道穿越的地質,王希浩說,僅是正式動工前的勘測工作就花費了兩年多時間,過程極其復雜。
2007年8月12日,膠州灣隧道正式開工,而開工后的日日夜夜,王希浩也時刻保持警醒。
工程開工,首先是在海底巖層中開辟出一條施工通道。在海底鉆爆掘進,每一步都得萬分謹慎,來不得半點馬虎。按照設計圖,這條隧道由雙向三車道的東西兩個隧道和中間的服務隧道組成,三條隧道并行,使得開挖斷面遠高于普通隧道。而斷面越大,施工面臨的坍塌危險就越大。除了保證通道內安全施工,海底隧道建設中的另一個難點就是排水工程。80多米上方的海水產生的壓力,無時無刻不通過斷裂帶滲透給膠州灣隧道。“這其中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差錯。”王希浩笑言,那時候最怕凌晨接到電話,一有電話就說明有緊急情況需要處理。
歷時近四年,2011年6月30日,全長7800米,海底長度達4050米的中國最長海底隧道——青島膠州灣隧道正式開通,最深處距離海平面82米。它在整體規模、建設進度、施工技術等多個方面都創造了世界海底隧道的施工紀錄。
在王希浩看來,這是一個百年工程,能參與到這項工程的建設中,是在恰當的時間、恰當的年齡遇到的最恰當的事。目前,國信隧道團隊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條海底隧道的可行性研究中。
走遍每個角落
他是海天中心“活地圖”
如果膠州灣隧道是在突破建筑的“底線”,那么2009年開建的海天中心則是不斷向高處要空間。香港中路沿線高樓鱗次櫛比,城市的天際線不斷被刷新,這讓大眾對即將建成的海天中心更充滿期待。
海天中心副總經理趙雨(圖左三)
趙雨目前負責海天中心的相關建設事宜,這位年輕的85后對設計、對建筑有著執念。“看著這個建筑在自己手中一點點起來,對建設者而言,很欣慰。”正是出于對建筑的熱愛,讓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。海天中心建筑面積50多萬平方米,趙雨走遍了每一寸角落,連每個空間的尺度大小、功能布局他都如數家珍。
國信·海天中心
作為超高層建筑,海天中心的建設中要克服各種各樣的難題。首先克服的一個難題是超高層消防問題,“既要保證消防安全、又要實現建筑的實用性和美感。”經過反復構思、不斷溝通與論證,趙雨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。另外,防強風是超高層建筑不可避免的話題。結合海天中心建筑本身的布局與功能,趙雨和團隊在T2塔樓頂部設置了被動型調諧液態阻尼器,利用塔樓消防水箱內水的晃動來吸收并耗散結構振動能量,使消防水箱與阻尼器合二為一,這個應用在全球建筑項目中可謂屈指可數。
目前海天中心正進行內部精裝修施工階段,預計將于2020年整體竣工。趙雨正忙著其中高端住宅部分的打造,“這里獨有的依山傍水的都市景色是不可復制的,南側緊鄰浮山灣,西瞰八大關建筑群文化風貌,東攬五四廣場、奧帆中心,項目北面是湛山山景。”在趙雨看來,在這樣的地理位置、建設這樣的百年建筑,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機遇,也是巨大挑戰。
突破技術難關
“青島新窗”引深企來“取經”
除了向地下、向高空發展,在橫向空間里,青島也不斷有大的建筑體出現。今年剛交付的中國紅島國際會展中心,被譽為“青島新窗”,歷時22個月順利竣工。趙雨正是項目的設計負責人。這個項目應用了建筑業10大項新技術中的60個小項,特色創新技術12項,實現了“雙首層”等多個全國首創概念落地。
中國·紅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
而這個“雙首層”的概念落地,正是趙雨靈感一現后的構想。“會展建筑如何解決豎向功能疊加所帶來的消防問題,困擾了我很久。”趙雨說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他和消防顧問溝通了很久都沒想到解決方法。“有天凌晨1點多,我睡不著就在想這個問題,突然腦中靈感一現——地鐵和地鐵上蓋建筑消防都是各自分離考慮的,我們兩層會展中心可不可以參考呢?”趙雨和團隊以這個為出發點,迅速找到了解決方法。
紅島國際會展中心多項技術國內領先,趙雨對品質和細節的把關尤為嚴苛。大到登錄大廳屋頂膜結構的裁剪尺寸以及色差控制,小到一扇門門把手的開門感覺,他都會嚴格把關,力求把最好的效果呈現給大眾。在精益求精的同時,趙雨對技術的追求,也讓紅島國際會展中心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工期大大提前,贏得了好評。最近,深圳前海的相關團隊還來青島學習建設經驗,趙雨和團隊毫無保留地分享了經驗。
文章選自半島都市報
編輯:楊立華
審核:徐春燕